胶卷相机入坑大型科普帖
✏️
当下年代玩胶片机的意义,更多在于综合体验复古的外观、操作与复古的成像风格。相机既是拍摄的工具,也是被拍的道具。如果只是想体验胶片的色彩风格,现在有许多数码相机拥有效果出色的胶片模拟,甚至要求不高的情况下,手机+滤镜App也能将知名胶片的色彩还原到五六不离十的程度。
在数码化浪潮的席卷下,整个胶片摄影市场在2010年之后鲜有新机问世,现在购买胶卷相机主要是通过二手交易。一般来说,二手直接买大路货是最省心的。谈到所谓的豆瓣、小红书“神机”,我们先放出“神机”第一定律:
- 被炒起来的神机注定性价比不高。
不过近年胶片回暖,大路货的需求比较旺盛。因而“神机”也会有两个高性价比的小众机型所不具备的优点:
- 中文资料更易获取
- 流通量大,更容易买到合适的成色;玩腻了也更容易找到接盘的下家
我觉得这两个优点对于只为拍照、不想在器材上投入过多精力的新手玩家还是蛮有意义的。当然如果你对器材有更高的要求,或者是一个唯性价比论者,就只能花费更多的精力来搜寻资料和蹲守卖家了。
本文完善自2019年的关于入坑胶卷相机的科普,定位是入坑玩家选购前几台胶片相机的一站式科普。将会从画幅、镜头、取景、对焦、快门、曝光六个方面,介绍以各个要素为特色的经典机型(侧重介绍二战以后的型号)。
作为器材导购向的科普,本文对摄影基础知识的介绍基本都是一句带过。对于纯萌新,我也推荐看一看这个2014年的演示文稿,里面用实例直观展示了各种参数对成像的影响,有助于对摄影的基础概念形成初步的认识。
1. 画幅
成像面积大小,影响相机的便携性、照片的比例,以及光学放大或者数字化扫描的尺寸上限
135
使用135胶卷。其中全画幅是135绝对的主流,XPAN的特点是电影感强,半格的特点是便宜,但画质与现在的手机相比并没有优势
画面比例 | 一卷张数 | 知名系列 | |
---|---|---|---|
全画幅 | 3:2 | 36 | 135的绝对主流 |
伪宽幅 | 3:1 | 36 | 美能达P'S/理光R1等 |
宽幅 | 2~2.7:1 | 20~27 | 哈苏XPAN/富士TX系列/Bronica 135W后背/Horizon |
半格 | 3:4 | 72 | 奥林巴斯PEN系列 |
XPAN I = TX1, XPAN II = TX2, 四款机身均由富士生产,哈苏与富士的唯一区别是LOGO与漆面,香槟色的TX1掉漆不像黑色的XPAN那么明显。
有些傻瓜相机(如美能达P'S、理光R1、奥林巴斯μ2等)也拥有类似XPAN比例的“全景模式”。但这种“伪宽幅”是通过物理遮挡实现的,效果相当于后期裁图,实际成像面积仅为XPAN的30%,一卷胶卷一半的成像面积被浪费掉了。如果想低价体验宽幅,更推荐的方案其实是在中画幅相机安装135胶卷。
此外,还有一类更加廉价的真宽幅相机——Horizon,是靠镜头旋转实现的,类似手机的“全景模式”。摇头机由于结构功能简陋,价格非常友好,但拍摄的景物很容易变形,也不太适合拍摄运动的主体。
中画幅
使用120胶卷,也可以通过套件使用135胶卷。
画面比例 | 一卷张数 | 知名品牌 | |
---|---|---|---|
645 | 4:3 | 16 | 富士、玛米亚、宾得、Bronica |
66 | 1:1 | 12 | 德系哈苏、禄莱、Agfa、,日系Bronica、美能达、Yashica、Mamiya,国产海鸥 |
67 | 7:6 | 10 | 玛米亚、宾得、富士 |
69 | 3:2 | 8 | 富士、福伦达 |
612 | 2:1 | 6 | Linhof、Horseman |
617 | 17:6 | 4 | Linhof、Fotoman、Panoral、富士 |
中画幅胶片机以66/645/67画幅为主流,即使是其中最小的645,成像面积也有56mm x 42mm,也要比现在的数码中画幅(44mm x 33mm)大一圈;如果你信奉底大一级压死人,也有6x9的“大徕卡”可以选择。
中画幅相机可以使用135胶卷拍摄类似XPAN的宽幅画面。这通常要求相机是具备横向过片的66、67格式(横向过片的645基础幅面不够宽,拍135意义不大),或者可以更换横向过片的135后背。例如,Bronica ETR/SQ系统使用135W后背可以拍摄52mmx24mm的画面,Mamiya 6MF使用135套件可以拍摄54mmx24mm的画面,Mamiya 7使用135套件可以拍摄69.5mmx24mm的画面。其他没有原装135套件的系统,也可以买一套很便宜的DIY套件自己动手改造。
纵向过片的中画幅相机安装135套件后只能拍摄纵向宽幅,而这类相机往往采用腰平取景,几乎无法满足横向135宽幅构图的取景需求。但支持手动过片的型号仍旧可以用120胶片拍摄横向遮挡的“伪宽幅”,这需要自己动手遮挡画幅与取景器,并且往往要用特定背纸的120胶卷配合红窗计数,才能做到准确过片。
612/617的“真宽幅”中画幅相机通常机身笨重、光圈较小,能手持拍摄对于这类相机来说也已经不再是理所应当,反而会作为一项独特卖点。它们更侧重于风光摄影的大画幅赛道,并不适合大多数新手(如果你真的需要这类相机,相信你也不会在看这篇扫盲贴)。
2. 可换镜头/固定镜头
可换镜头/固定镜头就是字面意思。可换镜头自由度更高,固定镜头集成度更高,紧凑、便携。
镜头焦段
via Understanding Focal Length – Ms. Ahn's Photography Class
镜头的等效焦距决定了照片的视角。胶卷相机常见的35mm等效焦段有:
- 24mm~28mm 现在主流的手机主摄视角,由于视角和景深与手机的相似性,是最容易被手机+滤镜App替代的
- 35mm~40mm 万金油焦段,相比28要稍稍突出重点一些,相比50可以拍到更多的周遭环境
- 50mm~58mm 万金油焦段,视角与虚化平衡,可以拍一些不那么广阔的风景,也刚好可以在不用喊话的距离拍全身或者半身人像。50mm焦段镜头的价格也往往比其他焦段的同规格镜头实惠很多
- 85mm~90mm 更适合半身人像
对于80%新玩家的第一支镜头,推荐在50mm与35mm之间按需选择。这两个焦段一般500元以上开始出现各方面基本及格的镜头,如果能出到3000元以上,甚至可以有一定的成像特色。按卡口、按需求、按预算个性化选择就好。
至于长焦和变焦,其实不太建议在胶片上玩。上个世纪的计算机辅助光学设计远没有现在这么发达,导致复杂镜头很难兼顾成本与画质。
镜头光圈
主要影响暗光拍摄能力,并且与焦距共同影响景深。是区分镜头定位的重要参数,遵循一分钱一分货、一毛钱两分货的规律。
镀膜、光学结构
镀膜主要影响镜头的抗眩光能力,用你的手机拍一下天空,构图时把太阳放在画面的边缘,就可以直观地体会眩光的效果。
此外,镀膜与镜头的光学结构会影响一些玄学的因素,如色彩、焦外等。
色彩太玄学,我不好评价。就说焦外,最简单的3片、4片镜头的焦外通常是比较杂乱的风格,6~7片的双高斯结构镜头的焦外会有二线性的风格,二者都与现代镜头所追求的柔和焦外不同。一般认为,这种偏生硬的焦外也是老镜头味道的一个体现。
Planar and Pancolar bokeh battle: Adapted Lens Talk Forum: Digital Photography Review
知名卡口和螺口
可换镜头有螺口、卡口两个大类,其中螺口想实现全开光圈测光会比较困难,还可能出现镜头拧在机身上中线却没有对齐的问题,在70年代左右被卡口淘汰。如果不是为了使用螺口系统的特定镜头,一般更推荐选择卡口系统。以下列表收录二战后部分较为知名的可换镜头系统,并链接到相应的资料网站:
- 135单反卡口
- 中画幅单反卡口
- 1957 哈苏V
- 1969 宾得67
- 1970 Mamiya RB67
- 1975 Mamiya M645
- 1976 Bronica ETR——645画幅
- 1980 Bronica SQ——66画幅
- 1982 Mamiya RZ67
- 1983 禄莱6000——66画幅
- 1984 宾得645
- 旁轴卡口
- 螺口
- M42——单反螺口,起源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德国,兴盛五六十年代,宾得和富士坚持使用到1970年代
- L39/M39/LTM/LSM:十分混乱的旁轴螺口,有多种彼此不通用的规格,如确实有意购买,建议提前做好功课
以下关于L39的说明摘自camera-wiki.org:
- The most important rangefinder camera bodies using the Leica screw mount are:
- Some manufacturers made cameras and lenses with a 39mm screw mount completely incompatible with the Leica one, because of the different film-to-flange distance. Four such systems are:
3. 取景方式
根据取景画面与成像画面是否有视差,可以分为单镜头取景与旁轴取景。根据拍摄者取景的姿势,可以分为眼平取景与腰平取景:
单镜头取景 | 旁轴取景 | |
---|---|---|
眼平取景 | 135单反 绝对主流 120单反 宾得/玛米亚 |
135旁轴 徕卡/康泰时G/各家PS机 120旁轴 富士/玛米亚 |
腰平取景 | 135单反 极少 120单反 哈苏/Bronica/玛米亚 |
120双反 禄莱/美能达/雅西卡/海鸥 |
眼平
非常符合直觉的取景方式,有单反与旁轴两种主流的相机类型,区别是:
- 单反相机无视差,对焦基线可以根据镜头变化,十分擅长微距摄影、长焦摄影
- 旁轴相机能观察到主体从取景范围外走进画面的过程,更适合街拍,但取景有视差无法拍近摄题材(旁轴镜头的最近对焦距离普遍在0.7~1m,只有固定镜头才能做到0.5m),而且对焦精度受限于固定的基线,很难使用超长焦镜头与超大光圈镜头
简单科普旁轴取景器的一些要素: - 放大倍率是取景器内与裸眼观察事物大小的比值,较低的倍率更适合搭配广角镜头,较高的倍率更适合搭配标准镜头、大光圈镜头 - 框线是取景器预览的对应焦距镜头所拍到的成像范围,决定了构图的精度,镜头与机身的框线最好匹配,否则可能出现”以为在画面边缘拍到了,实际超出边缘没拍到“的尴尬情况 - 基线是黄斑与取景窗的距离,基线与倍率的乘积为有效基线,影响对焦精度,决定了机身是否能使用大光圈、长焦镜头
Leica M6: One of the Best 35mm Film Cameras of All Time | PetaPixel
135手动旁轴退烧的终点是徕卡M,如果预算不够徕卡M系列,那么日系的Cosina(包括Zeiss Ikon、福伦达Bessa R2/R3/R4系列、禄莱35RF=Bessa R2换标)、柯尼卡Hexar RF、徕卡/美能达CL/CLE也都值得一试。以下是我在2018年整理的廉价M口机身列表:
(第一列是2018年采集的闲鱼价格,现在已无参考价值)
美能达/徕卡CLE和巧思RF都是自动化程度很高的机身,设计思路跟徕卡的机身完全不一样。得看个人喜好决定是否纳入备选。另外CLE的基线过短,挂饼干头十分安逸,大光圈就不敢保证对得准焦了。
确善能的Bessa系列网上普遍评价做工不太好、基线偏短。手动曝光的RxM结构更简单,应该会比RxA可靠一点。这个系列的特色是有两款取景器倍率专门为标头(R3m/R3a)和广角(R4m/R4a)优化的型号,至于0.7x倍率的机型(R2m/R2a)就显得不是那么不可替代了,不如买Zeiss Ikon ZM。
对了,确善能还有一个无取景器机身Bessa T,非常适合需要外置取景器的镜头。常常有机身+超广+取景器套出的,折算下来就是买镜头送机身了。
徕卡M6版本很多,除了倍率之外还有大盘小盘的区别,由于价格已经不那么便宜,就不展开介绍了……中文资料很多,有兴趣可以自己细查。
根据镜头选机身懒人版:
- 28mm、35mm、50mm,其中用28mm更多——M6 0.58x、Hexar RF
- 28/2.8、35mm、50mm,其中用35mm更多——M6 0.72x、Zeiss Ikon
- 35mm、50mm、75mm——M6 0.85x、Bessa R2m/R2a
- 40mm、50mm、75mm——Bessa R3m/R3a
- 28/2.8、40/2、90/4三饼干——美能达CLE、徕卡CLE
- 21/4、25/4、28/2、35/2等小体积广角——Bessa R4m/R4a
- 21mm以下超广——Bessa T
腰平
更复古有范儿的取景方式。十分适合拍低机位。由于缺少五棱镜,腰平取景画面的左右与实际相反,需要适应。主要有双反与单反两种相机类型:
- 双反相机均为腰平取景,特别提一下玛米亚C330,是极为少见的可换镜头双反。
- 120单反相机大多默认腰平取景,可以额外安装眼平取景器;也有少量默认眼平取景的135单反相机可以更换腰平取景器,如尼康F。
4. 对焦方式
手动对焦
手动对焦是胶卷相机最常见的对焦方式,非常适合更注重轻便的玩家。
单反、双反使用磨砂屏辅助对焦,有些取景器中心有裂像,购买旧机需要注意取景器的亮度是否过暗,以及磨砂屏上是否有划痕:
手动旁轴一般使用黄斑辅助对焦,购买旧机需要注意黄斑是否变淡:
135 | 120 | |
---|---|---|
单反 | 美能达 SR/MC/MD 尼康 F 奥林巴斯 PEN F/OM 柯尼卡 AR 佳能 FD 宾得 K 康泰时/雅西卡 禄莱 QBM 柯达/福伦达 DKL |
哈苏V Bronica SQ/ETR Mamiya RB67/RZ67/M645 宾得 67/645 禄莱 6000 |
双反 | 禄莱 美能达、Yashica 海鸥 |
|
旁轴 | M口:徕卡M系列、福伦达Bessa R2/R3/R4系列/禄莱35RF、Zeiss Ikon、巧思RF、美能达/徕卡CL系列 XPAN:哈苏XPAN/富士TX1/TX2 L39:徕卡III、佳能P/7、福伦达Bessa L/R 尼康S3 固定镜头:30~50年代福伦达、Agfa、柯达皮腔机,70年代日系旁轴“七剑”,80年代Contax T |
可换镜头:Mamiya 6MF/7 不可换镜头:玛米亚6,福伦达Bessa I/I,富士 GS645/GW670/680/690,富士GF670 = 福伦达 Bessa III |
135
135手动单反最出名的是所谓”豆瓣神机“——尼康FM2,佳能AE-1P,奥林巴斯OM-1,美能达X700。其中FM2与OM-1都是不刚需电池的全机械相机,FM2全金属机身,OM-1体积小巧,AE-1P与X700提供一定的电子化功能(例如光圈优先的曝光模式)。这些相机都是没什么硬伤的日系品牌手动单反,保有量大,中文资料多,除了有一定溢价、AE-1P的快门啸叫通病,没有特别明显的其他缺点。玩可换镜头系统,镜头的作用往往比机身更重要,机身的许多参数进步在当年看来或许幅度很大,现在看来其实都意义不大了。在这“四大神机”(以及它们的兄弟姐妹型号)之间做选择时,只需要抓住镜头卡口、自动/手动曝光这两个主要矛盾,其余参数都无需过于纠结。
如果更喜欢德味,则可以关注一下活跃于70、80年代的禄莱QBM系统以及活跃于80、90年代的康泰时/雅西卡CY系统——这两个系统有很多平价蔡司镜头;拥有许多银色福伦达镜头的DKL系统也值得一试——不过DKL主要兴盛于60年代,二手器材的整体成色相比以上两个系统会稍老一些。
135旁轴:XPAN我们在最开始介绍画幅时已经提过,不赘述。全画幅手动旁轴退烧的终点是徕卡M,M系列第一台机身是1954年发布的M3,最新的胶片机身是2014年发布的M-A,最新的数码机身是2022~2023年发布的三个版本的M11。
除去存续了70余年的徕卡M系统、以及后来才出现的XPAN系统、康泰时G系统,其余的可换镜头135旁轴,基本都在上世纪60年代随着单反相机的普及而消亡——但也有少量近30年内新推出的版本:
- L39口:Cosina Bessa R (2000)
- 尼康S口:尼康S3纪念版(2000)、SP纪念版(2005),Cosina Bessa R2S(2005)
- Contax口:Cosina Bessa R2C(2005)
这些机身并没有采用什么21世纪的新技术,主打复古收藏。这些60年代消亡的旁轴系统一般都存在不是成色过老、就是价格过高的问题,所以说,玩手动旁轴还是建议一步到位选择M口。
如果预算有限,日系品牌的M口镜头与机身的价格会比徕卡友好一些,前面取景器的章节介绍过。
当然,虽说日系品牌的M口“廉价”,其实也要大几千块了。再低的预算,就只剩下不可换镜头的旁轴可选了。德系、美系的皮腔老旁轴(30~50年代的福伦达、Agfa、柯达等品牌)同样有年代过久的问题,60年代~70年代的日系品牌旁轴,成色普遍会比欧美的老古董好一些,比较容易买到工况良好、可以正常使用的,价格也更低,很适合追求性价比的玩家。
Riversky在知乎介绍了7款值得推荐的日系小旁轴:
作者介绍的过程也提到国外社区其实并没有所谓“旁轴七剑”的概念。“旁轴七剑”不代表性价比高,只代表它们规格够用的前提下,中文资料更多、二手市场流通性更高,跟”豆瓣神机“走的是一个路线。
120
66画幅单反以哈苏500系列模块化相机为代表,系列起源于1957年的500C、1970的500C/M,最新型号是1996年的503CW、2006年的503CWD。日系品牌Bronica有一个模仿哈苏的SQ系统,价格更为友好。其实日系品牌的单反更偏爱645与67画幅,代表系统有玛米亚M645、RB67、RZ67(RB/RZ镜头不通用),宾得645、67,Bronica ETR等。其中玛米亚与宾得的645系统后期是有自动对焦化的。
66双反以禄莱为代表,较经典的型号为采用蔡司Planar镜头或者施耐德Xenotar镜头的2.8 C/D/E/F/GX、3.5 C/E/F。禄莱双反的平价替代品包括日系的美能达Autocord、Yashicaflex,国产的海鸥、长城等品牌。
60年代以前的中画幅旁轴大多为不可换镜头的皮腔折叠机,如福伦达Bessa I/II、玛米亚6等。80年代左右开始出现的更接近现代设计的中画幅旁轴,可换镜头旁轴主要有玛米亚6MF与玛米亚7两个系统,固定镜头旁轴则主要由富士生产,最新的型号是富士GF670 (=福伦达 Bessa III),发布于距今较近的2008年,目前市场上依旧有许多成色不错的在流通。当然价格也比较感人。
自动对焦
对小白最友好,不过自动对焦大多见于80、90年代之后的型号,低端型号会有很重的塑料感,高端机型的价格则会比较感人,而且即便当年最先进的型号,对焦能力与现今的微单相比也有很大的落差。
135 | 120 | |
---|---|---|
单反 | AF卡口:佳能EOS、美能达A 部分AF:尼康F、宾得K |
部分AF:宾得645、Mamiya M645 |
旁轴 | 可换镜头:康泰时G系列 不可换镜:PS机(Point & Shoot) |
富士GA645 |
自动对焦的单反系统有很多,这里列出的都是从胶片时代一直活跃到数码时代的系统(其中A系统、宾得645、玛米亚M645系统的最后一款机身在2015年前后发布,宾得K最后一款机身发布于2018年,而EOS系统、F系统直到2020年仍然有新机发布),这些系统的二手镜头流通性好、比较保值。我曾经短暂双持尼康的胶片机F801S与数码机D90,两者可以很好地共用我当时的50/1.8与70-210两颗自动对焦镜头。
康泰时G系列是唯一一个可换镜头的自动对焦旁轴系统,由两台机身与七颗镜头组成。如果你青睐旁轴+可换镜头+自动对焦的组合,G1、G2是你绕不开的答案。G1有“白标”“绿标”的两种版本,区别是白标在未升级固件的情况下无法使用G35、G21两枚镜头。
其余自动旁轴均为固定镜头的P&S机(Point & Shoot),又名口袋机、傻瓜机。傻瓜机在90年代的胶片市场繁极一时,历史上出现过的型号让人眼花缭乱。现在还能被谈到的,多为当年的中高端P&S机,较知名的有:
等效焦距 | 基本操控(类富士X100、理光GR定位) | 阉割操控(类手机定位) |
---|---|---|
21mm | GR21 | |
24~25mm | Fujifilm Natura / Natura S Minolta P'S |
|
27~28mm | Minolta TC-1 Ricoh GR1/GR1s/GR1v Nikon 28Ti Fujifilm GA645W / GA645Wi Fujifilm Klasse W |
Ricoh GR10 |
35mm | Konica Hexar AF Nikon 35Ti Contax T3 Fujifilm GA645 / GA645i |
Yashica T~T5 Olympus μ~μ2 |
38~40mm | Leica Minilux / CM Contax T2 Fuji Klasse = Rollei AFM35 Fujifilm Klasse S |
|
变焦 | GA645Zi Contax TVS Minilux Zoom |
Fujifilm Natura Classica / Natura NS Yashica T Zoom / T4 Zoom Olympus μ2 zoom |
简单介绍其中的几个有特色的型号:
- 美能达TC-1,从The Camera One的命名就能看出,这是一台旗舰定位的精品袖珍机。无论做工还是成像都达到了当时的顶级水准,同时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小的自动对焦35mm相机,结构精密,也有娇气易故障的缺点;Contax T3,采用蔡司镜头、造型比较现代的高端小相机,有相对少见的钛黑配色;尼康28Ti/35Ti,钛合金机身,35Ti为香槟色、28Ti为钛黑色,精工(SEIKO)制造的仪表盘很有艺术感,这两台尼康PS机的另一个特色是取景器的框线照明窗位于机身顶部,而不是一般PS机的正前方,夜拍时框线很容易被路灯照亮(但同时,照明窗也很容易被长帽檐或是左手食指遮挡)。
- 理光GR1,以其独特的快拍理念,成为唯一一个从胶片时代一直延续到数码时代的PS机系列,最大的特色是结合了预对焦与超焦距的Snap模式。
- 富士Natura,独特的24mm/f1.9大光圈镜头,搭配当年的Natura 1600胶卷,可以获得优秀的夜拍能力,在中文社区有“月光机”的别称;柯尼卡巧思AF的35mm F2.0也算是一台光圈比较大的P&S机,但机身并没有内置闪光灯,因而大光圈的意义更多在于景深,而不是夜拍。
- 富士的GA645系列,唯一采用现代理念的自动化中画幅旁轴,体积对于中画幅来说相对“小巧”,勉强能塞进大衣口袋,适合随便拍拍又想要大底的玩家。不过这台相机采用的是类似135半格相机的竖向3:4画幅,如果平时拍照主要以横向构图为主,可能不容易习惯。
- 以上所有变焦P&S机都不太推荐购买,因为上个世纪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不太发达,导致复杂镜头的画质同现代镜头差距较大。
估焦 & 泛焦
超焦距是指当镜头对焦在超焦距点时,从这个超焦距点到相机距离的一半开始,到无限远处,都落在景深范围之内。使用超焦距拍照一般要把光圈收缩到F/11以下,景深跟手机没有太大区别。
固定光圈的泛焦相机现在比较容易买到新机,比如常见的LOMO相机、拍立得。这类相机的结构非常简单,售价主要由品牌溢价组成,性价比不高,除非你特别追求LOMO的效果。
还有一类泛焦是我们主动收缩光圈。最知名的估焦机有禄莱35系列与Minox 35系列。Minox 35后来推出了AF版本,近来也有团队正在复刻禄莱35的AF版本。理光GR系列的Snap Mode也可以当成一种估焦模式。当然,如果你更喜欢估焦的拍摄方式,更推荐入手理光现在的数码GR系列,因为常用的高感胶片通常也只有ISO 400左右,过分收缩光圈会导致这种模式非常吃光线,不理想的光照条件下成片往往要么过暗、要么过糊,可用性很低,除非你特别追求糊掉的风格。
某些没有内置取景器的相机也可以归入超焦距这个范畴中,例如Cosina推出的Bessa L (1999)、Bessa T (2001)、Zeiss Ikon SW (2004),这些相机的定位其实是搭配外置取景器的超广角镜头专用机身,也不需要特别严肃的对焦系统。
5. 快门
快门结构
主要分为焦平面快门/镜间快门,焦平面快门相对更适合体育,镜间快门相对更适合棚拍:
机震&噪音 | 高速快门 | 闪光同步速度 | |
---|---|---|---|
焦平面/幕帘 | 大 | 低端1/1000~1/2000 高端1/4000~1/8000 |
低端1/125 高端1/250 |
镜间/叶片 | 小 | 低端1/300~1/500 高端1/1000~1/2000 |
全速度同步 |
135可换镜头相机大部分采用焦平面快门,特例是上世纪50~70年代柯达、福伦达等厂商所采用的DKL系统
中画幅相机与135固定镜头相机基本都采用镜间快门,特例是完全采用大135思路的宾得67/645,此外,玛米亚645系统早期以焦平面快门为主,晚期也出现了能使用镜间快门的设备。
快门计时方式
胶卷相机的快门计时方式有两种
电池 | 快门不准概率 | 其他故障概率 | |
---|---|---|---|
电子计时 | 刚需 | 较低 | 相对高 |
机械计时 | 不刚需 | 有可能 | 相对低 |
这两种计时方式在胶片机时代也有“机械快门”、“电子快门”的别称,但这两个概念极易与后来微单时代的“机械快门”、“电子开门”相混淆。
- 胶片机时代:所有胶片相机快门都带有机械结构,“机械快门”和“电子快门”指的是快门计时的原理。
- 机械快门:使用机械装置控制快门速度,即曝光时间。
- 电子快门:使用电子信号控制快门速度,即曝光时间。
- 微单时代:几乎所有数码相机快门都由电子信号计时,“机械快门”和“电子快门”指的是快门是否具有实体结构。
- 机械快门:指带有物理叶片的快门,没有果冻效应,更适合高速拍摄。
- 电子快门:指完全不依赖实体结构的快门,通常用于静音拍摄或视频拍摄。
因此,仅凭“机械快门”或“电子快门”这两个词语无法确定快门的具体类型,需要结合语境进行判断。本文会尽量使用“电子计时”这个词,而不是容易混淆的“电子快门”。
提供光圈优先曝光模式的相机,其快门计时方式必然是电子式的。这类相机操作方便,快门精度高,但必须装电池才能拍照,且部分电池型号现在很难购买。机械计时快门的相机,其快门速度拨盘必然没有光圈优先。这类相机即使装配电池,也只是用于测光,拍照并不依赖电池。然而,机械计时快门更容易因结构老化导致曝光不准。
有人认为机械计时快门的结构简单,因而故障率更低。但笔者亲身体验表明,实际并非如此。笔者曾拥有纯机械的雅西卡FX3和电子计时的康泰时139 Quartz,结果快门小毛病不断的反而是全机械的FX3——机器耐用与否,更主要是看当年出厂定位是否低端,以及出厂后这些年的使用和保养状况,与快门采用哪种计时原理的关系并不大。
不过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,电子计时快门虽然曝光更精准,但一旦发生故障,就意味着无法拍摄,且由于年代久远,可能无法找到相应型号的电子元件进行维修。而纯机械相机由于结构简单,故障通常只是曝光不准或者不均匀,不会出现快门完全失效的故障,即使出现故障也比较容易维修。当然,FX3这类低端机型的维修成本是否值得,就要另当别论了。
定位较高端的纯机械相机有尼康F/F2/FM/FM2、佳能F-1(不是new F-1)、奥林巴斯OM-1、宾得K1000/MX等。
6. 测光/曝光
自动对焦的相机普遍标配测光与自动曝光。手动对焦相机按照测光、曝光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:
- 不带测光
- 手动曝光
- 带测光
- 手动曝光
- 自动曝光
带/不带测光一般不会作为影响选购机器的影响因素,因为在手机内安装一个测光表App就可以很方便地解决没有测光的问题。有些百年老古董即使内置测光,也大多已经因元件老化而不准,如果有拍摄反转片的需求,则建议以手机测的结果为准。而如果是20世纪末、21世纪初的机型,相机内置的测光一般仍然是可信的。
机械计时相机都只有手动曝光,自动曝光相机都是电子计时,反过来不一定成立,也有一部分采用电子计时的相机只支持手动曝光。如果不是特别追求纯机械相机的话,一般选择自动曝光的相机就好,当然,购买自动曝光相机前也要稍微做点功课,看看现在还买不买得到对应型号的电池。
7. 资料网站
最后再推荐几个综合性的老相机资料网站:
- Camera-wiki.org——相机百科
- LENS-DB.COM——镜头资料大全
- 毒镜头——中文资料站
- Antique and Classic Cameras——以旁轴相机与镜头资料为主
- Aperturepedia——以单反镜头资料为主
- TLR Cemaras Website——双反资料